怎么说呢,“武征”具体措施以武力征服边疆民族的例子在汉朝也是屡见不鲜。
如汉朝在文帝、景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韬光养晦的利民政策,加之君明臣贤,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日渐昌盛,物质积累颇丰。
而随着时间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绝对思想权威,他的天人合一、大一统思想深刻影响着汉代民族政策,帝王把“天下率服,遐方各衣其服而朝”作为政治生涯追求的目标也就顺理成章。
于是从公元前 133 年到公元前 89 年,汉武帝“西荡河源,东澹海滣,北动幽崖,南耀朱垠”,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公元 72 年底,明帝派遣耿秉、窦固、来苗、文穆各率万骑分别出击匈奴,给匈奴以沉重打击。
但是武征往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武力,并且会因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把取得功绩抹杀。
像是明帝时与匈奴的作战历时两年之久,国家陷于征伐中而不能自拔,在明帝驾崩,窦固回撤后,车师复叛,双方态势倒回到甚至不及之前。
包括汉武帝晚年对自己武伐之事都颇为后悔,曰“朕之不明,是以扰劳天下”。
由此看来,汉代以和亲、赏赐金帛、以夷治夷为主要手段的羁縻政策,比单纯的武伐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是优胜的多的。
它不仅能保证国家持续不断的往前发展,而且有利于多民族融合大发展,互相吸取民族进程中的精华,此后这类羁縻政策被历代帝王所应用、发展。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tantan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