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鸦片套购出来的巨额白银,建立起“中国的英格兰银行” ,一举夺取了清帝国金融高边 疆的制高点:中央银行。 汇丰银行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启了一个金融殖民地时代。 在汇丰夺取清帝国中 央银行大位的过程中,一个新的沙逊帝国崛起了,它取代了东印度公司的地位,成为执行鸦 片金融战略的最新操盘手。 沙逊家族:东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沙逊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同属于塞法迪犹太人, 自古就生活在伊斯兰化的伊比利亚半岛上 (今西班牙),从事金匠和钱币兑换的生意,并经?常作为热那亚银行家族的代理人,从事信 用调查、收放贷款等业务。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商业信用和金融网络。15 世 纪 90 年代,随着伊比利亚基督徒将伊斯兰教政权赶走,塞法迪犹太人也被逐出西班牙和葡 萄牙。 罗斯柴尔德家族流亡德意志从事老本行,后来成为德意志王室的“宫廷银行家” 。另一 支犹太金融家族逃往荷兰、比利时,很快就凭借多年积累下来的商业关系网东山再起,并参 与了阿姆斯特丹银行、 荷兰银行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建立。 正是在荷兰犹太银行家 200 万荷 兰盾的资助下,英国威廉三世于 1688 年带领 1.5 万人,从荷兰登陆英国,开始了“光荣革 命” 。沙逊家族则一路向东,搬迁至中东波斯湾地区的商贸中心巴格达。在那里,沙逊家族 凭借犹太人独有的金融触觉和经?验,利用伊斯兰教义中禁止高利贷的教规,以犹太人不受 伊斯兰法规约束的便利条件, 为中东地区商贸提供金融放贷, 很快就成为波斯湾地区首屈一 指的金融家族,长期担任巴格达的首席财政官,并成为巴格达地区整个犹太社区的族长,被 人称为“纳西” ,即犹太人之王。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巴格达地区的反犹情绪高涨,奥斯曼土耳其 帝国派驻巴格达的地方官,开始大规模驱赶犹太人,作为“犹太人之王”的沙逊家族首当其 冲, 不得不于 1832 年举家迁往印度孟买。 沙逊帝国的创始人大卫?沙逊在印度开始了一段新 的传奇。 【15】 由于沙逊家族到达印度的时间太晚, 鸦片贸易的巨大蛋糕早已所剩无几。 东印度公司虽 然解体了, 但三大洋行巨头却在巴林家族的支持下, 继续垄断着中国鸦片进口和印度的鸦片 供应链。在整个鸦片贸易链条中,生产、运输、保险、销售、融资、汇兑,几乎全部掌握在 怡和手中,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在巴林家族严密控制的鸦片帝国里,新来的犹太人沙逊要 想插足,势比登天。 此时的伦敦金融城, 新兴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然压倒了巴林, 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想从鸦 片生意中切出自己的一块蛋糕,苦于巴林对东印度公司散商的高度控制力,不得其门而入。 沙逊的出现正好完美地符合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战略发展规划, 同是塞法迪犹太人, 祖上说 不定还是通家之好,所以双方一拍即合。有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强大金融后盾,沙逊准备甩 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经?过周密研究,沙逊发现怡和对印度的鸦片控制,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漏洞,那就是怡 和没能控制印度腹地的罂粟种植园。沙逊抓住机会,利用强大的资本实力,向内陆的印度鸦 片商人提供高达 3/4 的贷款。各地采购商闻风而至,沙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鸦片种 植的源头,实现了对货源的垄断。其实,胡雪岩的思路与沙逊几乎完全一致,差别在于,沙 逊的背后是国际金融霸主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支持。 到了 1871 年,局势已经?很明朗了,怡和在与沙逊争夺鸦片源头的拼杀中败下阵来,沙 逊被公认为印度和中国全部鸦片库存的主要持有者,控制着各类鸦片总量的 70%!1840~ 1914 年,沙逊家族在垄断鸦片的生意中获利高达 1.4 亿两白银!这就是垄断的力量! 有这样的实力做后盾, 罗斯柴尔德的女儿嫁到了沙逊家, 从此商业联盟关系得到犹太人 传统的宗法力量的巩固和维护。沙逊帝国威震远东。 从此,远东的洋行进入了沙逊时代。 犹太人对金钱的超级敏感性在沙逊家族身上也不例外。 当沙逊家族完成了鸦片垄断大业 之后,资本实力超级雄厚,于是开始琢磨也搞一家中央银行,享受一把控制货币发行的超级 快感。此时的远东并没有中央银行,这个机会再次被沙逊抓住了。 汇丰银行:你的地盘我做主 在所有政治经?济的要素中,货币最为关键;在货币的全部制度里,创造货币的权力最 为核心。但是,在这一国家的神圣权力问题上,几乎找不到任何经?济学家们的只言片语。 ——美国货币史学家 德玛尔 1864 年初,两份在中国成立银行的商业计划书摆在了老沙逊的办公桌上。一份是孟买 本地的英国商人开始筹建面向中国金融市场的“中国皇家银行” ,另一份是一位年轻的苏格 兰航运商人的“香港和上海银行”计划书。最终打动老沙逊的恰恰是那位毫无银行业经?验 的年轻人的计划。 这个苏格兰小伙子名叫托马斯?苏石兰, 年方三十却已经?是著名的大英轮 船公司驻香港的业务总监和香港黄埔船坞公司主席了。 老沙逊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主意。 作为一家总部设在香港和上海的银行, 与那些仅仅 在香港和上海设立分行的外国银行相比, 在信息联系方面会更加便利, 这一点在交通与通讯 还不发达的 19 世纪显得尤为重要。市场时机转瞬即逝,那些需要向远隔重洋的总行请示的 银行,在未来与汇丰银行的竞争中只能居于下风。 老沙逊立刻批准了这个项目。 在汇丰银行的主要股东中,除了沙逊,还有宝顺和旗昌洋行。然而宝顺洋行在 1866 年 席卷全球的棉花泡沫?危机中破产,旗昌洋行也在危机的打击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初 ?? 出中国市场。于是已经?成为鸦片新霸主的沙逊洋行,就成为汇丰银行的主要支柱。汇丰银 行实际上成为罗斯柴尔德-沙逊同盟在远东金融布局中的一枚关键棋子。 这样一家银行必然引起巴林系的怡和洋行的坚决抵制, 这既是基于伦敦金融城巴林与罗 斯柴尔德势力的争霸,也源于实实在在的利益之争。 汇丰银行刚一诞生,就赶上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带来的金融危机。 当时世界工业体系的核心战略产业是纺织业, 纺织业需要的主要原?料是原?棉。 世界主 要棉花产区在印度和美国南方各州。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 掌握制海权的北方即对南方实施 海上封锁,南方对世界市场的原?棉供应立刻中断。英国棉纺织业转向印度的棉花,印棉价 格随即暴涨。孟买和加尔各答的棉花市场,立刻成为大小投机商人的赌场。棉花泡沫?催生 了更大的金融泡沫?。在英国本土,大量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成立,英国殖 民地银行数量也急速膨胀。1862~1865 年,先后诞生了 19 家银行。单是 1864 年登记的殖 民地银行就多达 7 家。在香港和上海,新成立的英资银行数量也大幅增加,这些空壳银行的 金库里远没有它们在招股书上所声称的金额。 就在这时, “噩耗”传来,美国内战结束了!震撼全球金融业的棉花危机开始了。伦敦 金融城首当其冲,1866 年一年之内,接连倒闭了 17 家银行。 金融海啸的冲击波迅速波及远东。1866 年,香港、上海出现开埠 20 多年来的首次金融 大恐慌,一系列外资银行和本土钱庄倒闭。当金融海啸的巨浪退去,沙滩上还屹立不倒的只 剩下老牌的丽如银行、有利银行、渣打银行、法兰西银行和汇丰银行。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正是在金融海啸的第二年, 汇丰银行的一根台柱——老牌的宝 顺洋行竟然被“淹死”了,这时的巴林家族在金融危机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双重打击下已经 ?自身难保,无力顾及远东的小兄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宝顺洋行被棉花危机拖下水。宝顺 的垮台严重打击了羽翼未丰的汇丰银行。 这时站出来力撑危局的,正是沙逊洋行。从 1866 年起,沙逊家族将所有在华鸦片贸易 所得利润,全部通过汇丰银行进行汇兑。在世界金融海啸的冲击下,唯一还有超额利润的生 意就是鸦片贸易了。这个维持伦敦金融城和大英帝国经?济生命线的“通货” ,再一次用中国 老百姓身上的经?济血液挽救了大英帝国远东的金融循?环系统, 并成为国际银行家们完成远 东利益格局大洗牌的筹码。 就在各大银行苦撑危局之时,汇丰银行在沙逊巨大的鸦片利润支撑下,抓住大好战机, 开始横扫香港和上海的金融同行。 1866 年 6 月,远东银行业的大哥大丽如银行召集渣打银行、有利银行和法兰西银行等 外资银行,商量“后危机时代”的金融风险问题,最后决定将通常使用的 6 个月到期的商业 承兑汇票,缩短为 4 个月。一是减少银行自身的风险,二是适应新的商业贸易环境。从 1867 年 1 月起,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不再买卖超过 4 个月到期的汇票。 商业承兑汇票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 13 世纪前后。随着十字军东征和航海贸易的发展, 在地中海的意大利地区, 迅速形成贸易和货物航运的巨大市场, 意大利基于航海贸易的需求, 首创了商业承兑汇票。 大宗航海贸易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远距离和长时间, 同时还伴有一定的 风险, 所以买卖双方在付款和发货两方面都很犹豫。 买家马上付现金会担心万一远方的卖家 不发货,或者货物在航海中出事了怎么办;而卖方则想如果先发货,最后收不到款麻烦就大 了。打破这个僵局只有两种办法,一是买家信誉卓著,从不拖欠货款;二是有个信誉很好的 担保人对交易成功进行担保。 由于大家都在意大利做生意, 所以有家有业的本地人自然成为 担保方的最佳人选。于是,意大利的商人银行家大量涌现出来,对买家付款进行担保,买家 只需开出一张欠条,写明未来什么时间,支付多少金额,并由意大利人签字??押即可。如果 买方逾期不付款,意大利人将代为支付全款,回头意大利人再找买家理论。卖方拿到这张欠 条于是兴高采烈地发货了。 这张欠条就是早期的商业承兑汇票。 意大利人坐收一笔担保费用。 当卖家急需现金而汇票期限未到时, 他可以把汇票拿到商人银行家那里去打折出售, 这 就是汇票贴现。商人银行家以折扣价吃进汇票,然后坐等汇票到期收取全款,从而获利。这 个折扣价其实就是隐性的利息,折扣越深,利息就越高。当时的天主教严禁放高利贷,所以 汇票贴现成了放高利贷的变通办法。当票据交易非常活跃时,汇票基本上可以随时变现,其 功能几乎等同于现金。在 18~19 世纪的英国,在银行券、支票和信用额度等新工具开始大 规模流通之前,汇票实际上成了货币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汇票的期限往往和货物运输的时间相匹配, 如果货到了很久而汇票期限仍未到, 就 相当于买家赊账时间过长,占用了卖方资金,同时,承担买家支付担保的银行风险也相应增 加。 考虑到由于轮船航速提升, 欧洲与中国的海上运输时间大为缩短的情况, 另外也不愿过 多承担风险, 所以丽如银行才提出压缩汇票期限。 不过, 压缩汇票期限等于收缩了信用规模, 提高了买家的资金和信用门槛,其效果相当于拒绝了很多客户。 这个同业间的协?议,给汇丰银行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扩张客户资源的机会。当其他银行 拒绝购买 6 个月到期汇票时,在沙逊巨大资金的保障下,汇丰银行逆向操作,大量收进。手 持 6 个月汇票的商人们走投无路,只有到汇丰才能做贴现,自然折扣更多。汇丰只需持有汇 票到期就可收到全额资金,收益当然更为可观。同时,汇丰将自己承兑的 4 个月的汇票高价 抛给那些抢着收货的竞争对手,从而获得低买高卖的套利空间。半年下来,汇丰的汇兑业务 便由 920 万两白银迅速上升到 1300 万两白银。 不到 10 个月, 其他几家银行便不得不向汇丰 “投降” ,重新走上 6 个月期票的老路。 在这场汇票大战中,汇丰银行旗开得胜,表明了“中国的英格兰银行”这一头衔已经? 易主。汇丰自此成为远东外国银行界的新领袖。 汇丰的另一项独门暗器, 是大量吸收中国储户存款, 特别是中国达官贵人阶层的巨大存 款。在清末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中曾经?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清政府的一个藩台,奉 命到上海查办一个被参官僚把赃款存在汇丰银行的案件。他一到上海,就身穿官服,坐着八 抬大轿,带着一些随从直奔汇丰银行而来。但当他来到银行门口,却被挡了驾。守门的说必 须从后门进去。 藩台大人只得徒步走到银行后门, 站了半天, 结果还是没有人理睬他。 后来, 他才知道, 汇丰对中国储户在那里的存款严格保密, 拒绝中国官方进行任何调查。 没有办法, 他只得以“外国人不准查账”回复他的上司,事情就这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tantan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