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分节阅读_442

热门小说推荐

解,而且我相信,这本书很容易引起后金将领们的共鸣——有插图。

没错,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所谓反间计的故事,如不知来源,可参考三国演义之蒋干中计,

综合上述资料,以皇太极们的文化背景,能编出这么个故事,差不多

了。

但更关键的,是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答案——

我的答案。

我认定,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蓄谋已久且极其高明的阴谋。

关于此阴谋的来龙去脉,鉴于本人为此思考了很久,所以我决定,

79

----------------------- Page 1836-----------------------

歇口气,等会再讲。

其实改变崇祯主意的,并不是那个幼稚的反间计,而是一次谈话。

这次谈话发生在一年前,谈话的两个人,分别是内阁大学士钱龙

锡,和刚刚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

谈话内容如下:

钱龙锡:平辽方略如何?

袁崇焕:东江、关宁而已。

钱龙锡:东江何解?

袁崇焕:毛文龙者,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之。

翻译一下,意思大致是这样的:钱龙锡问,你上任后准备怎么干。

袁崇焕答,安顿东江和关宁两个地方。钱龙锡又问:为什么要安顿东

江。

袁崇焕答:东江的毛文龙,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了他。

按说这是两人密谈,偏偏就被记入了史料,实在是莫名其妙。

而且这份谈话记录看上去似乎也没啥,钱龙锡问袁崇焕的打算,

袁崇焕说准备收拾毛文龙,仅此而已。

但杀死袁崇焕的,就是这份谈话记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

崇焕互相勾结,一番争论之后,钱龙锡被迫辞职。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说过,明朝有两大祸患,第一是太监,其次是

言官。

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言官应该排在太监的前面,如太监是流

氓,言官就是流氓 2.0 版本——文化流氓。

鉴于明代政治风气实在太过开明,且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

璋起,皇帝就不怎么管这帮人,结果脾气越惯越大,有事说事,没事

说人,逮谁骂谁,见谁踩谁(包括皇帝),到了崇祯,基本已经形成

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流氓集团,许多事情就坏在他们的手里。

在这件事上,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后连续半年,关于袁崇焕

同志叛变、投敌乃至于生活作风等多方面问题的黑材料源源不断,一

个比一个狠(许多后人认定所谓袁崇焕投敌卖 国的铁证,即源自于

此)。

就这么骂了半年,终于出来个更狠的。

崇祯三年(1630)八月,山东御史史范上疏,弹劾钱龙锡收受袁

崇焕贿赂几万两,连钱放在哪里,都说得一清二楚。

太阴险了。

在明代,收点黑钱,捞点外快,基本属于内部问题,不算啥事,

但这封奏疏却截然不同。

因为他说,送钱的人是袁崇焕。

这钱就算是阎王送的,都没问题,惟独不能是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边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照明朝规定,如果

边帅勾结近臣,必死无疑(有谋反嫌疑)。

十天后,崇祯开会,决定,处死袁崇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焕入狱,一群人围着骂了八个月,

80

----------------------- Page 1837-----------------------

终于,骂死了。

事情就是这样吗?

不是

在那群看似漫无目的,毫无组织的言官背后,是一双黑手,更正

一下,是两双。

这两双手的主人,一个叫温体仁,一个叫周延儒。

周延儒同志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讲一下温体仁同志的简历:

男,浙江湖州人,字长卿,万历二十六年进士。

这两人后面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对这二位有兴趣的,可以

去翻翻明史,顺提一下,很好找,直接翻奸臣传,周延儒同志就在严

嵩的后面,接下来就是温体仁。

应该说,袁崇焕从“听堪”,变成了“听斩”,基本上就是这二位

的功劳。但这件事情,最有讽刺意味的,也就在这里。

因为温体仁和周延儒,其实跟袁崇焕没仇,且压根就没想干掉袁

崇焕。

他们真正想要除掉的人,是钱龙锡。

有点糊涂了吧,慢慢来。

一直以来,温体仁和周延儒都想解决钱龙锡,可是钱龙锡为人谨

慎,势力很大,要铲除他非常困难,十分凑巧,他跟袁崇焕的关系很

好,这次恰好袁崇焕又出了事,所以只要把袁崇焕的事情扯大,用他

的罪名,把钱龙锡拉下水,就能达到目的。

袁崇焕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钱龙锡,钱龙锡

之所以出事,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袁崇焕。

幕后操纵,言官上疏,骂声一片,只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

接下来要解开的迷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除掉钱龙锡。

有所谓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复仇的问题,是由于党争引起的,周

延儒和温体仁都是阉党,因为被整,所以借此事打击东林党,报仇雪

恨。

我认为,这是一个历史基本功问题,是由于史料读得太少引起的。

周延儒和温体仁绝不是阉党,虽然他们并非什么好鸟,但这一点

我是可以帮他们二位担保的,事实上,阉党要有他们这样的人才,估

计也倒不了。

崇祯元年(1628),就在崇祯大张旗鼓猛捶阉党的时候,温体仁

光荣提任礼部尚书,周延儒荣升礼部侍郎,堂堂阉党,如此顶风作案,

公然与严惩阉党的皇帝勾结获得提升,令人发指。

在攻击袁崇焕的人中,确实有阉党,但这件事情的幕后策划者,

却绝非同类,当一切的伪装去除后,真正的动机始终只有俩字——权

力。

内阁的权力很大,位置却太少,要把自己挤上去,只有把别人挤

下来,事实上,他们确实达到了目的,由于袁崇焕的事太大,钱龙锡

当即提出辞职,而跟钱龙锡关系很好的大学士成基命几个月后也下

课,周延儒和温体仁先后入阁,顶替 了他们,成为了大学士。

而袁崇焕,只是一个无辜的牺牲品。

81

----------------------- Page 1838-----------------------

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崇祯在平台召开会议——第四次

会议。

第一次他提拔袁崇焕,袁崇焕很高兴。第二次,他脱衣服给袁崇

焕,袁崇焕很感动。第三次,他抓了袁崇焕,袁崇焕很意外,第四次,

他要杀掉袁崇焕,袁崇焕不在。

袁崇焕虽没办法与会(坐牢中),却毫无妨碍会议的盛况,参加

会议的各单位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五府、六科、

锦衣卫等等,连翰林院都来凑了人数。

人到齐了,崇祯开始发言,发言的内容,是列举袁崇焕的罪状,

主要包括给钱给人给官,啥都没干,且杀掉毛文龙,放纵敌人长驱而

入,消极出战等等。

讲完了,问:

“三法司如何定罪?”

没人吱声。

弄这么多人来,说这么多,还问什么意见,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于是,崇祯说出了他的裁决:

依律,凌迟。

现场鸦雀无声。

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

他是冤枉的。

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凶手。

温体仁、周延儒未必想干掉袁崇焕,崇祯未必不知道袁崇焕是冤

枉的,袁崇焕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

但他就是死了。

很滑稽,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

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

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

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

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

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

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

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

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

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

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

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

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

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

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

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82

----------------------- Page 1839-----------------------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一个被误解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