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适应繁重而复杂的事务,所以绝顶聪明的胡宗宪,决定招聘一个
幕僚,而招聘的首要条件,就是这个人要比他更聪明。
很快,他就找到了第二个关键的人:
四百年后,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曾在瞻仰一幅古人作品时,发
171
----------------------- Page 1035-----------------------
出这样的感叹: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这句话的通俗意思是,如果我能到青藤门下,给他当条狗,就心
满意足了。
青藤者,徐渭也,徐渭者,徐文长也。
在明代,有所谓三大才子之称,入选的条件很简单:博览群书、
博学多才,但事实证明,由于竞争激烈,越简单的标准越难达成,评
来评去,连唐伯虎兄这样的人才最终也没能挤进去。
所以最终能赢得公认,获此殊荣的,只有三个人:解缙、杨慎、
徐渭。
作为永乐大典的总编官,解缙被公认为博学第一,而跟皇帝过不
去,聚众闹事的杨慎,因为整天呆在山沟里,无事可干,据说读遍了
天下群书,被推为博览第一。
徐渭之所以排在第三,不是他的学问差,只是因为他生得晚。论
博学,他不如解缙,论博览,他不如杨慎,然而他却成为了三人之中,
名声最大,传说最多的人物。
获此殊荣,此人实在当之无愧。
徐渭,正德十六年(1521)生,浙江绍兴人,平生一大癖好是给
自己取名字外号,曾用名数不胜数,如徐文清、青藤道士、田水月、
漱老人等等等等,当然其中最有名的,还是徐文长。
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而徐渭兄绝对符合张小姐的说法,
因为他出名的时候,只有十岁。
在上小学三年级、汉字尚未认全的年龄,徐渭已经完成了一项壮
举,他通读了著名文学家杨雄的名文《解嘲》,但这位牛人并不满足
于读懂,他还别出心裁,改写了这篇著名文章(即今天的所谓恶搞),
最后还给自己大作起了个比较对仗的名字——《释毁》。
徐渭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少年时期的传奇故事可谓
是家喻户晓,在我还不知道唐伯虎兄有八个老婆的时候,就已经听说
过徐文长智斗地主、徐文长智惩贪官之类的故事。
虽然传说十分动听,但我却可以肯定,其中大部分都是假的。因
为真正的徐渭先生,是没有精力去干这些闲事的,在三十岁之前,他
一直忙着干一件事——考试。
徐渭的前二十年还是很顺利的,二十岁时,他考中了秀才,此时
他的名声已经不小了,恰好当时的吏部郎中薛蕙到了浙江,听说了他
的才能,叫来一聊,顿时惊为天人,连连赞誉他是最杰出的人才。
172
----------------------- Page 1036-----------------------
有了这位中央正厅级别干部的吹捧,徐渭的名气更大了,他抖擞
精神,准备再接再厉,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直至那最后的目的地——
北京。
在春风得意的徐渭看来,这不过是走个程序而已。
毫无疑问,徐渭确实是个少有的天才,他多才多艺,年纪轻轻就
名满全国,然而在个人前途问题上,他却犯了个致命的认识错误。
因为科举考试,只认进士,不认天才。
一说起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总是千人踩、万人踹,什么葬送人
才,禁锢思想等等,比黑社会还黑,比十大酷刑还狠,但历史已经证
明,在那年头,这是一个最为科学的制度。
在科举的考场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却有相对的公平,无论你是
世家子弟,还是贫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只有一个选择——拿
起手中的笔,把那张考卷答完。然后封上你的姓名,等待着命运的来
临。
事实证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中第的最佳途径,想玩花
样,走后门,几乎肯定是死路一条。
在明代考场上,作弊不是闹着玩的,进去之前要搜身,如果夹带,
就要取消考试资格,几年内不准再考,要是你胆子再大一点,准备搞
点串通考官、买份考题之类的招数,最好还是先收拾行李,安排后事。
因为当年干这行风险极大,一旦被发现,杀头或是流放,那都是说不
准的事儿。
作弊难度过大,想搞歪门邪道的诸位朋友,估计只能靠拉关系走
后门,但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即使你是当朝首辅的儿子,也只能说
明你的悲哀,因为在整个明代,高干子弟参加科举大都没有什么好名
次,要是你真走了狗屎运,考了前几名,也不要忙着高兴,恰恰相反,
这意味着你爹很快就要遭殃。
明代历任首辅如张居正、王锡爵等,虽然平时在朝中威风八面,
但只要听说儿子考了前几名,就会马上去洗把脸,准备迎接即将到来
的谩骂。因为根据惯例,儿子的捷报刚送到,最多几个时辰,言官的
骂章就要到了,什么子凭父贵、作弊嫌疑之类,铺天盖地。
明代的言官们是很有民主精神的,几乎个个都有粪土当年万户侯
的气度,外加唾液系统非常发达,且极具穷追猛打的狗仔队精神,遇
到这种事情当然不会放过,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
而要向从这漫天口水里爬起来,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脸皮的,比
173
----------------------- Page 1037-----------------------
如那位后来的首辅王锡爵,儿子中了乡试第一名后,实在禁不住骂,
竟然把儿子赶回了家,直到十三年后,他早已卸任回家,才让儿子参
加会试。
当然了,老子是朝廷高级干部,儿子考试名列前茅,却不挨骂的,
也还是有的,不过是绝无仅有,这对英雄父子,就是杨廷和,以及他
的儿子,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
杨慎兄考中了状元,老爹却没有挨骂,这是因为杨慎兄名声太大,
水平太牛,牛到大家达成共识,如果杨慎考不中,那才说明考试有问
题。
同样的命运似乎又降临到了徐渭的身上,他名闻天下,才高八斗,
去参加小小的乡试,所有的人都认为,中举对他而言,不过是个名次
问题。
可是上天偏偏要玩徐渭一把,他第一次参加乡试,没有考中。没
关系,擦擦汗,三年后接着考。
第二次,徐渭又没有考中,老天爷玩了他第二把。
同样的游戏发生在三年后,徐渭第三次落第了。
郁闷到极点的徐渭遇到了一个无法解答的难题——为什么就是
考不中呢?
正是在这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他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人——胡宗
宪。
在那次追击战失利后,打了败仗的胡宗宪已经不是浙江巡抚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仁兄非但没有降职,反而升任了总督。
因为他的靠山赵文华充分地发挥了自己栽赃的特长,不但把有功
的曹邦辅贬了官,还顺带捎上了当时的总督杨宜,硬给他背了个领导
责任。
于是曹邦辅和杨宜就此走人,胡宗宪成为了新任总督,他终于可
以全力以赴地开始自己的雄图大业。
在这之后不久,他听说了关于徐渭的种种传说,经过实际考察,
他决定收编这位才子,作为自己的幕僚参谋。
胡宗宪天性聪明绝顶,是一个十分自负的人,他虽然逢迎赵文华
和严嵩,但在心底里却根本瞧不起这两个人,而此时的他,更是威风
八面,上有严嵩撑腰,下有心腹爪牙,除了福建和浙江外,连南直隶、
广东各省都要卖他的面子。
174
----------------------- Page 1038-----------------------
这也就罢了,偏偏这位胡总督还是个相当可怕的人,据史料记载,
胡宗宪生来相貌非凡,而且有一种逼人的气势,不怒自威,大致相当
于今天所说的官威,令人望而生畏。
比如俞大猷,这位同志是出名的硬骨头,敢于坚持原则,不怕丢
饭碗,外加还有一身纵横天下的武艺,曾有人戏言,就算他死了,黑
白无常都不敢来带他走。
但就是这么一位响当当的大侠,浙江军分区司令员,每次遇到胡
宗宪的时候都小心翼翼,连头都不敢抬,有时还会发抖。
相对而言,徐渭的层次实在太低,连个举人都考不中,虽然有名,
也只是个有名的穷光蛋而已。
现在总督看上了穷光蛋,打算请他当幕僚(师爷)。在绍兴一带,
当师爷是常事,但能遇到胡宗宪这样的大主顾,还是可遇不可求的,
更何况是人家主动来请,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徐渭还是比较直率的,面对总督的使者,他用一口流利的绍兴话
快速作出了回答,但他说完之后,使者却一动不动——实在听不懂。
无奈之下,使者请来了翻译,这才了解了徐渭的意思,真可谓是
言简意赅——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谁让你来,你让他来!
面对这位超级牛人,使者也无话可说,只好乖乖回去,哆哆嗦嗦
地转达了这位穷秀才的原话。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贯狂傲不羁的胡宗宪竟然没有发火,
他思索片刻,便对下属说道:我去找他。
骄横的胡总督竟然让步了,让步给一个穷秀才,这是一件令人匪
夷所思的怪事。
然而事实证明,胡总督没有做亏本买卖,和这位穷秀才后来作出
的贡献相比,别说是让步,让他磕头他都值了。
自古以来,风流才子就是很多高官拉拢的对象,但实际上,这些
所谓才子除了吟诗作对、附庸风雅外,并没有任何作用。比如著名的
王羲之、王徽之父子,字写得很好,诗文也很不错,但在日常工作中,
他们则应该直接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