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洛阳牡丹的真正繁盛栽培,始于唐朝。
传闻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精于园艺,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为杨贵妃种下万多株牡丹,颜色各不相同,变异千种。时人惊服他“幻世之绝艺”,尊之为花师。
李太白有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刘禹锡有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白居易有曰:“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总之,盛唐时代多种牡丹各领风骚数百余年。
至宋代,欧阳修于《洛阳牡丹记风俗记第三》载:宋徽宗宣和年间,洛阳有一位欧姓花师,用药壅培白牡丹根下,次年花开浅碧色,人称“欧家碧”。此牡丹花种极为珍贵,每年作为贡品,供奉朝廷。
而牡丹亦由唐之长安转移至洛阳。欧阳修言:“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盖其不接则不佳。”
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至于如今明朝,已成天下奇景。
不过,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洛阳名园的毁夷,洛阳花城名头终是渐渐弱了下去。
……
如今正是四月中旬。三人一路走过,只觉牡丹大多含苞待切,只有少数怒放争艳。空气中飘散着若有似无的清香。独孤影怕几人无聊,便绘声绘色介绍以上内容。
末了,又加一句——大约要四月末,洛阳才有满城花海。
阿七咬牙:“还有半月!我们来这么早作甚!”
其实南柯倒不会觉得无聊。概因哪怕是游戏,也做不出这般真实古朴美妙的场景。不得不感慨,天朝牡丹花团锦簇模样,实之无愧的国色天香!
不过面对独孤影的侃侃而谈……两人一猫齐齐打了个哈欠。
阿七揉眼:“好困啊……”
南柯点头:“春困嘛……”
奇迹眯眼:“喵……”
“……”独孤影眯眼,合扇。“很好。午时将至,我们便去吃天下闻名的洛阳水席吧!”
阿七顿时来了精神,一马当先冲了出去:“走!”
所谓洛阳水席,是洛阳传统名吃。
一则有荤有素,素菜荤做,选料甚是广泛。无论天空飞禽抑或地下的走兽,均可入席。可简可繁,丰俭由人。
二则有汤有水,味道多样,酸、辣、甜、咸俱全,舒适可口。
三是上菜顺序有严格的规定,搭配合理,选料认真、火候恰当。故深受城乡民众欢迎,长盛不衰。
洛阳水席,历史悠久,古今驰名。千年以来,久传不败。阿七曾在京都之时随着独孤影吃过一次,此后一直念念不忘。
如今正逢牡丹花开,也许还能亲口品尝厨师用牡丹花烹制的水席!
三人尚未至店中,阿七的口水已“飞流直下三千尺”。南柯疑惑瞧着阿七那副模样,独孤影见状,摸摸阿七额头笑而不语。【轻抚菊花笑而不语= =+】
酒楼名为“添香”。取自红袖添香,亦谐音国色天香。其中牡丹水席那一道冷菜“国色天香”,便是这酒楼的拿手名菜。
“国色天香”很快上来了,是由六个冷盘组成。其中红、绿、黄、白等色彩,逼真的牡丹花造型,犹如朵朵牡丹在餐桌上盛开。而后上来的热菜也以牡丹花造型,汤里面漂浮着各色“牡丹花”。
果真不负其名。
拾七
阿七夹了口菜,咀嚼半晌才吞下,捧着腮帮子,满脸幸福状。
独孤影与南柯失笑,正要动筷,却见酒楼门口处静立着一袭红衣,满座惊艳。
东方不败。
四月,正是洛阳游客最多之时。此时恰是用餐时间,同样是添香楼最忙的时刻。东方不败环顾四周,见没有空桌,便要转身离去。
转身之时,目光不期然对上窗边黑衣人,不由一怔。
那人总是淡漠,目光之中覆着随意与漫不经心,偶尔才会带着笑容,像是施予。不期然与自己对上,先是诧异,而后才渐渐有了一丝暖意。
纵是如此,依然讳莫如深。
——叫他如此不懂。
独孤影同样认出了东方不败,朝他挥了挥手,露出完美无缺的优雅笑容:“旭先生可需用餐?若不嫌弃,与我们拼桌罢!”
东方不败不语。半晌,见那人毫无邀请的意思,才对着不远处跟随之人挥手,抬脚上楼。
众人随东方不败目光落座,良久不移转。而东方不败停着筷子不动,只是凝视着一道道菜,面色沉凝。
独孤影疑惑道:“旭先生怎么不吃呢?莫非是这才不对胃口?”
东方不败摇摇头,迟疑了半晌,道:“……还未试毒。”
“……”
阿七面上还带着欢腾:“为何要试毒?”
东方不败敛眸,不语。
独孤影望了眼面色淡漠的东方不败,又将目光放到南柯身上。
南柯无奈伸出手:“给我根针。”东方不败抬手,银针便骤然出现于餐桌之上。南柯从各个盘中夹了菜,一筷一筷得试验,皆是无毒。
东方不败面色满意。然而毒试完了,却还是不动筷。
只是凝视着南柯,目光灼灼。
南柯:“……”
半晌。
东方不败忽然勾唇一笑,缓缓拿起筷子,慢条斯理用餐。
用完午膳,南柯等人继续赏花。东方不败负手跟在南柯身边,叫他疑惑回眸:“若我没猜错,东方教主前来洛阳定是有要事……怎得这般,清闲?”
东方不败像是心情不错,面色极缓和。道旁粉色牡丹映衬之下,却更甚牡丹之艳丽。“准许南柯先生赏花,却不准本座赏花了?”
南柯:“……”
他看了看前面,阿七拉着独孤影四下看花,已离他们有些距离了。嗅着牡丹若有似无的馨香,南柯的心也难得柔软下来。“常言道花草怡情,果真如此。”